服务热线全国服务热线:

13661489766

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3-11-12 来源:火狐平台首页

板式换热器及其板片pdf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F28F 3/00申请公布日:20131204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F28F 3/00登记生效日:20170401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开发区12号大街289-2号变更后权利人: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1号大街60号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8F3/00申请日:20120515公开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在其第一换热面(21)上其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的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该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22)上形成点状凹槽(32)和点状凸起(31);或者,在其第一换热面(21)上其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的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该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22)上形成块状凹槽和块状凸起。该种板片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得换热介质进行充分混合,来提升换热效率。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包括该板片的板式换热器。

  1.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板片,该板片的四个角上依次设有四个角孔;上述四个角孔中,其中二者为隔离角孔(11),该两个隔离角孔(11)的周围在板片的第一换热面(21)上形成有与相邻板片密封的密封部件,另外二者中一个为进口角孔(12),另一个出口角孔(13);所述第一换热面(21)上还设有多个分流元件;其特征是,

  在所述第一换热面(21)上所述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的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该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22)上形成点状凹槽(32)和点状凸起(31);

  或者,在所述第一换热面(21)上所述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的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该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22)上形成块状凹槽和块状凸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其特征是,所述点状凸起(31)的外径D的取值范围为1mm~15mm,在所述第一换热面(21)和所述第二换热面(22)上,所述点状凸起(31)的高度Dp的取值范围均为0.5mm~5mm;

  其中,第一换热面(21)上的点状凸起(31)的高度Dp的起算基准为第一换热面(21),第二换热面(22)上的点状凸起的高度Dp的起算基准为第二换热面(22)。

  3.如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一换热面(21)和所述第二换热面(22)上,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一体均成矩形阵列分布,并满足以下关系式:

  其中,D为点状凸起(31)的外径,Pv为矩形阵列中各列相邻的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的间距,Ph为各行相邻的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的间距。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一换热面(21)和所述第二换热面(22)上,所述块状凸起均为斜凸起(41),所述块状凹槽均为斜凹槽(4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一换热面(21)和所述第二换热面(22)上,所述斜凸起(41)的顶端部和所述斜凹槽(42)的顶端部均设有便于焊接的平面部(43)。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其特征是,所述平面部(43)的宽度的取值范围为0.15mm~2mm。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其特征是,两个所述隔离角孔(11)均位于所述板片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对应地,所述进口角孔(12)和所述出口角孔(13)均位于所述板片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换热面(21)上还设有将其分隔为第一流通区域(211)和第二流通区域(212)的隔离凸起(213),所述进口角孔(12)位于所述第一流通区域(211)内,所述出口角孔(13)位于所述第二流通区域(212)内;所述隔离凸起(213)由所述第二端向所述第一端延伸,并在该第一端,所述第一换热面(21)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流通区域(211)和所述第二流通区域(212)的连通通道(214)。

  8.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特征是,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2、3、4或7任一项所述的板片,该多个板片排列设置,并且相邻的板片反向设置;在各个板片中,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两个隔离角孔(11)的周围的密封部件分别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的进口角孔(12)和出口角孔(13)的周围部分密封连接,同时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进口角孔(12)与出口角孔(13)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隔离角孔(11)之间具有间隙,以便冷媒可由第一换热面(21)上的进口角孔(12)进入,经过所述分流元件,最后进入第一换热面(21)上的出口角孔(13)中;其中,n≥1,并且n为整数。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是,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上的点状凸起(31)的顶端部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点状凸起(31)的顶端部焊接。

  10.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权利要求4、5、6 或7所述的板片,该多个板片排列设置,并且相邻的板片反向设置;在各个板片中,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两个隔离角孔(11)的周围的密封部件分别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的进口角孔(12)和出口角孔(13)的周围部分密封连接,同时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进口角孔(12)与出口角孔(13)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隔离角孔(11)之间具有间隙,以便冷媒可由第一换热面(21)上的进口角孔(12)进入,经过所述分流元件,最后进入第一换热面(21)上的出口角孔(13)中;其中,n≥1,并且n为整数;

  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上的斜凸起(41)的顶端部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斜凸起(41)的顶端部交叉成X型设置,并焊接。

  本发明涉及板式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板片。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包括该板片的板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换热器,可用于水-水热交换、水-制冷剂热交换。与功能相同的套管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相比,板式换热器具有更高的换热效率,因此换热器更加紧凑,重量也更轻,大范围的应用于制冷空调、化工和水处理等多个行业。板式换热器的基础原理是在多块换热板片之间形成相互间隔的流道,两种热交换介质(通常是液体或者液气两相态)在相间的流道中通过换热板片进行热交换。换热板片通常表面设有多个凸槽形成的分流元件,换热介质通过凸槽进行流动。相邻的板片间隔很小,因此介质在板片之间流速较高,能够给大家提供较高的换热效率。

  如图1所示,该板片包括两个换热面,分别为第一换热面21和第二换热面,定义朝向外侧的一面(亦即所能看到的一面)为第一换热面21,朝向内侧的一面(亦即所不能看到的一面)为第二换热面;如图1所示,板片的四个角上依次设有四个角孔,该四个角孔中,在第一换热面上,左边两个为隔离角孔11,右边两个角孔中,一个为进口角孔12,一个为出口角孔13;该两个隔离角孔11的周围可以设有密封部件,以便该密封部件能够与相邻的板片形成密封。此外,如图1所示,在第一换热面上,还设有V型凸起形成的分流元件,显然,该V型凸起在第二换热面上形成V型槽3。

  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上述板片,该多个板片排列设置,并且相邻的板片反向设置,亦即使得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两个隔离角 孔1′1的周围的密封部件分别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上的进口角孔12和出口角孔13的周围部分密封连接,同时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进口角孔12与出口角孔13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上隔离角孔11之间具有间隙,以便冷媒可由第一换热面21上的进口角孔12进入,最后进入第一换热面21上的出口角孔13中。亦即,如图1所示,冷媒由上端的进口角孔12进入,沿着板片的长度方向向下流,再由下端的出口角孔13流出。

  如图1所示,上述现存技术中的板式换热器的分流元件采用V凸起(在另一侧形成V型槽),该种结构设计虽然能够对换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是并不能使得换热介质进行充分混合,因而换热效率较低。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板片,该种板片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得换热介质进行充分混合,来提升换热效率。此外,本发明还提供包括该板片的板式换热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板片,该板片的四个角上依次设有四个角孔;上述四个角孔中,其中二者为隔离角孔,该两个隔离角孔的周围在板片的第一换热面上形成有与相邻板片密封的密封部件,另外二者中一个为进口角孔,另一个出口角孔;所述第一换热面上还设有多个分流元件;

  在所述第一换热面上所述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的点状凸起和点状凹槽,该点状凸起和点状凹槽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上形成点状凹槽和点状凸起;

  或者,在所述第一换热面上所述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的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该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上形成块状凹槽和块状凸起。

  优选地,所述点状凸起的外径D的取值范围为1mm~15mm,在 所述第一换热面和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点状凸起的高度Dp的取值范围均为0.5mm~5mm;

  其中,第一换热面上的点状凸起的高度Dp的起算基准为第一换热面,第二换热面上的点状凸起的高度Dp的起算基准为第二换热面。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换热面和所述第二换热面上,点状凸起和点状凹槽一体均成矩形阵列分布,并满足以下关系式:

  其中,D为点状凸起的外径,Pv为矩形阵列中各列相邻的点状凸起和点状凹槽的间距,Ph为各行相邻的点状凸起和点状凹槽的间距。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换热面和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块状凸起均为斜凸起,所述块状凹槽均为斜凹槽。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换热面和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斜凸起的顶端部和所述斜凹槽的顶端部均设有便于焊接的平面部。

  优选地,两个所述隔离角孔均位于所述板片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对应地,所述进口角孔和所述出口角孔均位于所述板片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换热面上还设有将其分隔为第一流通区域和第二流通区域的隔离凸起,所述进口角孔位于所述第一流通区域内,所述出口角孔位于所述第二流通区域内;所述隔离凸起由所述第二端向所述第一端延伸,并在该第一端,所述第一换热面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流通区域和所述第二流通区域的连通通道。

  此外,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上述发明中的的板片,该多个板片排列设置,并且相邻的板片反向设置;在各个板片中,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的两个隔离角孔的周围的密封部件分别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上的进口角孔和出口角孔的周围部分密封连接,同时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的进口角孔与出口角孔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上隔离角孔之间具有间隙,以便 冷媒可由第一换热面上的进口角孔进入,经过所述分流元件,最后进入第一换热面上的出口角孔中;其中,n≥1,并且n为整数。

  优选地,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上的点状凸起的顶端部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上点状凸起的顶端部焊接。

  再者,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上述发明中的板片,该多个板片排列设置,并且相邻的板片反向设置;在各个板片中,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的两个隔离角孔的周围的密封部件分别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上的进口角孔和出口角孔的周围部分密封连接,同时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的进口角孔与出口角孔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上隔离角孔之间具有间隙,以便冷媒可由第一换热面上的进口角孔进入,经过所述分流元件,最后进入第一换热面上的出口角孔中;其中,n≥1,并且n为整数;

  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上的斜凸起的顶端部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上斜凸起的顶端部交叉成X型设置,并焊接。

  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本发明所提供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其第一换热面上所述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的点状凸起和点状凹槽,该点状凸起和点状凹槽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上形成点状凹槽和点状凸起;或者,在其第一换热面上所述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的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该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上形成块状凹槽和块状凸起。

  在该种结构设计中,点状凸起或点状凹槽的设置使得换热流体的流动不再只是依顺序流经各个凹槽,而是根据路径以及阻力自由分配和混合,因此每个点的换热能更加均衡。此外,点状凸起或点状凹槽的存在加强了换热流体的扰动,在经过点状凸起或点状凹槽的时候会发生边界层的分离,以增强换热。

  此外,点状凸起凹槽相隔,依次出现,因而冷媒流体在沿板片的平面运动的基础上,还存在上下运动,亦即是一种三维的流动,从而能够使得换热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能够使得换热介质进行充分混合,来提升换热效率。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包括该板片的板式换热器,其技术效果与上述板片的技术效果相同,因而在此不再赘述。

  21第一换热面;211第一流通区域;212第二流通区域;213隔离凸起;214连通通道;22第二换热面;

  本发明的核心为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板片,该种板片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得换热介质进行充分混合,来提升换热效率。此外,本发明还提供包括该板片的板式换热器。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在以下说明中,长度方向的定义为:每幅图从顶部到底部或者从底部到顶部的方向为长度方向;宽度方向的定义为:每幅图从左至右或者从右至左的方向为宽度方向。在以下陈述中分流部件为中心换热区域的凸起或凹陷的部件,角孔周围的条状凸起或凹槽不属于本发明所述的分流部件。

  请参考图2至图7,图2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向的剖视图;图4为图2中BB向的剖视图;图5为多个图2中的板片反向叠加后组成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AA向的剖视图;图7为图6中不良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例中,该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如图2所示,其四个角上依次设有四个角孔;上述四个角孔中,其中二者为隔离角孔11,该两个隔离角孔11的周围在板片的第一换热面21上形成有与相邻板片密封的密封部件,另外二者中一个为进口角孔12,另一个出口角孔13;第一换热面21上还设有多个分流元件。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一换热面21上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的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该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22上形成点状凹槽32 和点状凸起31。

  在该种结构设计中,点状凸起31或点状凹槽32的设置使得换热流体的流动不再只是依顺序流经各个凹槽,而是根据路径以及阻力自由分配和混合,因此每个点的换热能更加均衡。此外,点状凸起31或点状凹槽32的存在加强了换热流体的扰动,在经过点状凸起31或点状凹槽32的时候会发生边界层的分离,以增强换热。

  此外,点状凸起31凹槽相隔,依次出现,因而冷媒流体在沿板片的平面运动的基础上,还存在上下运动,亦即是一种三维的流动,从而能够使得换热效果更加好。综上,本发明所提供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能够使得换热介质进行充分混合,来提升换热效率。

  点状凸起31或点状凹槽32的压制形状的映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大体是三角形、梯形、椭圆形等形状。为使冷却板的流动更加均匀,如图3所示,点状凸起31的外径D需在1mm~15mm,而且各行(或者列)的直径也可以不同。

  点状凸起31或点状凹槽32的压制形状的映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大体是三角形、梯形、椭圆形等形状。为使冷却板的流动更加均匀,点状凸起31的外径D需在1mm~15mm,而且各行(或者列)的外径也可以不同。此外,点状凸起31的高度越高,则两块板片之间的间距增大,换热流体的流速降低,换热能力降低;而板片的间距减小,则换热流体的流速增大,流体流动阻力增加。因此同样存在一个优选的设计,使板片的流动阻力在合理范围,点状凸起31的高度Dp在0.5mm~5mm,并且如图3所示,并点状凸起31的高度Dp的起算基准为第一换热面21。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换热面21上的点状凸起31的高度Dp的起算基准为第一换热面21,第二换热面22上的点状凸起31的高度Dp的起算基准为第二换热面22。

  此外,如图2所示,在第一换热面21和第二换热面22上,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一体均成矩形阵列分布,并满足以下关系式:

  其中,D为点状凸起31的外径,Pv为矩形阵列中各列相邻的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的间距,Ph为各行相邻的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的间距。

  在本发明中,当点状凸起31或点状凹槽32的间距减小,则流动阻力会增大,换热效率提高,但是间距减小到某些特定的程度,流动阻力剧烈增加,换热效率提高不再明显,因此存在一个换热与阻力平衡的最佳设计点,具体地,满足上述关系式时,能够得到最佳的分配混合效果。

  在该种实施例中,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包括上述多个板片,并该多个板片排列设置,并且相邻的板片反向设置;在该板式换热器中,相邻的板片反向设置的含义为:亦即在相邻的板片反向叠加在一起;比如,找两个以同样位置放置的图2中的板片,然后在将其中的一块板片沿着顺时针转动180度,再将该转动后的板片叠加于另一个板片之上,便得到了图5中的板式换热器,以此来实现下述技术目的: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两个隔离角孔11的周围的密封部件分别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的进口角孔12和出口角孔13的周围部分密封连接,同时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进口角孔12与出口角孔13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隔离角孔11之间具有间隙,以便冷媒可由第一换热面21上的进口角孔12进入,经过分流元件,最后进入第一换热面21上的出口角孔13中;其中,n≥1,并且n为整数。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上的点状凸起31的顶端部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点状凸起31的顶端部焊接。该种焊接方式能确保焊接质量,避免了焊接不良。

  在本发明中,还存在第二种实施例,具体地,请参考图8至图12,图8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AA向的剖视图;图10为多个图8中的板片反向叠加后组成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AA向的剖视图;图12 为图10中不良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在第一换热面21上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的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该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22上形成块状凹槽和块状凸起。显然,该种结构设计的技术效果与上述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的技术效果相同,因而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如图8所示,在第一换热面21和第二换热面22上,块状凸起均为斜凸起41,块状凹槽均为斜凹槽42。

  在该种结构中,如图9和图11所示,该间隔排列的斜凸起41和斜槽的结构设计也能实现流体的三维流动,因而换热效果也更佳;并且,在此基础上,由于凸起和凹槽是倾斜设置,因而流动方向上,流体的流动方向能够准确的通过斜槽和斜凸起41的倾斜角度而变化,从而能够进一步使得流体充分混合,提高换热效果。

  此外,如图6所示,在第一种实施例中,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上的点状凸起31的顶端部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点状凸起31的顶端部焊接;该种接触绝大多数都是一种点接触,在装配合理时,焊接质量较高;但是当装配不良时,如图7所示,两个顶端部之间有有较大的间隙,因而会导致焊接不良,产生虚焊。

  有鉴于此,如图9所示,在第一换热面21和第二换热面22上,斜凸起41的顶端部和斜凹槽42的顶端部均设有便于焊接的平面部;在该种结构设计中,由于是面与面接触,因而如图11所示,当装配合理时,具有最大的焊接面积;当装配不良时,如图12所示,仍旧能保证部分平面接触,保证焊接质量。具体地,如图9所示,该平面部的宽度的取值范围为0.15mm~2mm。

  在该种实施例中,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包括上述多个板片,并该多个板片排列设置,并且相邻的板片反向设置;在该板式换热器中,相邻的板片反向设置的含义为:亦即在相邻的板片反向叠加在一起;比如,找两个以同样位置放置的图8中的板片,然后在将其中的一块板片沿着顺时针转动180度,再将该转动后的板片叠加于另一个板片之上,便得到了图10中的板式换热器,从而实现下述技术目的:

  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两个隔离角孔11的周围的密封部件分别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的进口角孔12和出口角孔13的周围部分密封连接,同时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进口角孔12与出口角孔13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隔离角孔11之间具有间隙,以便冷媒可由第一换热面21上的进口角孔12进入,经过分流元件,最后进入第一换热面21上的出口角孔13中;其中,n≥1,并且n为整数。

  并且,如图10所示,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上的斜凸起41的顶端部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斜凸起41的顶端部交叉成X型设置,并焊接。在该种结构中,两个斜凸起41的顶端部交叉成X型设置,如上文,当公差及装配合理时,该种结构设计具有最大的焊接面积;并且,当公差及装配不合理时,该种结构设计仍能够保证部分平面接触,从而保证了焊接质量。此外,由于两个斜凸起41或斜槽成X型设置,因而流体在该部分形成叉流,从而使得流体能够更加混合,提高换热效率。

  此外,本发明还存在第三种实施例,具体地,请参考图13和图14,图13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多个图13中的板片反向叠加后组成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在该第三种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两个隔离角孔11均位于板片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对应地,进口角孔12和出口角孔13均位于板片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二端;第一换热面21上还设有将其分隔为第一流通区域211和第二流通区域212的隔离凸起213,进口角孔12位于第一流通区域211内,出口角孔13位于第二流通区域212内;隔离凸起213由第二端向第一端延伸,并在该第一端,第一换热面21上设有连通第一流通区域211和第二流通区域212的连通通道214。

  工作时,冷媒流体由进口角孔12进入,冷媒先是在第一流通区 域211沿着板片的长度方向流动,直至板片的第二端,经过流通通道214进入第二流通区域212,然后再沿着板片长度方向向第一端流动,最终进入出口角孔13中。由此可知,冷媒的流道大体成U型,相对现有技术,流路长度大约增加了一倍,并且流路宽度减少了一半,因而该板片的结构设计能够在板片整体尺寸不变的前提下延长了冷媒的流路长度,并缩短了冷媒的流路宽度,从而能够提高冷媒的流速,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板式换热器及其板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板式换热器及其板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式换热器及其板片.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2、31)和点状凹槽(32),该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22)上形成点状凹槽(32)和点状凸起(31);或者,在其第一换热面(21)上其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的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该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22)上形成块状凹槽和块状凸起。该种板片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得换热介质进行充分混合,从而提高换热效率。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包括该板片的板式换热器。(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7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7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24025 。

  3、ACN 103424025 A1/2页21.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板片,该板片的四个角上依次设有四个角孔;上述四个角孔中,其中二者为隔离角孔(11),该两个隔离角孔(11)的周围在板片的第一换热面(21)上形成有与相邻板片密封的密封部件,另外二者中一个为进口角孔(12),另一个出口角孔(13);所述第一换热面(21)上还设有多个分流元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换热面(21)上所述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的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该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22)上形成点状凹槽(32)和点状凸起(31);或者,在所述第一换热面(21)上所述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

  4、的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该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22)上形成块状凹槽和块状凸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状凸起(31)的外径D的取值范围为1mm15mm,在所述第一换热面(21)和所述第二换热面(22)上,所述点状凸起(31)的高度Dp的取值范围均为0.5mm5mm;其中,第一换热面(21)上的点状凸起(31)的高度Dp的起算基准为第一换热面(21),第二换热面(22)上的点状凸起的高度Dp的起算基准为第二换热面(22)。3.如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换热面(21)和所述第二换热面(22)上,点。

  5、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一体均成矩形阵列分布,并满足以下关系式:Pv=1D5D,Ph=1D5D;其中,D为点状凸起(31)的外径,Pv为矩形阵列中各列相邻的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的间距,Ph为各行相邻的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的间距。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换热面(21)和所述第二换热面(22)上,所述块状凸起均为斜凸起(41),所述块状凹槽均为斜凹槽(42)。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换热面(21)和所述第二换热面(22)上,所述斜凸起(41)的顶端部和所述斜凹槽(42)的顶端部均设有便于。

  6、焊接的平面部(43)。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部(43)的宽度的取值范围为0.15mm2mm。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隔离角孔(11)均位于所述板片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对应地,所述进口角孔(12)和所述出口角孔(13)均位于所述板片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换热面(21)上还设有将其分隔为第一流通区域(211)和第二流通区域(212)的隔离凸起(213),所述进口角孔(12)位于所述第一流通区域(211)内,所述出口角孔(13)位于所述第二流通区域(212)内;所述隔离凸起(213)由所述第二端向所述第一端。

  7、延伸,并在该第一端,所述第一换热面(21)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流通区域(211)和所述第二流通区域(212)的连通通道(214)。8.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2、3、4或7任一项所述的板片,该多个板片排列设置,并且相邻的板片反向设置;在各个板片中,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两个隔离角孔(11)的周围的密封部件分别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的进口角孔(12)和出口角孔(13)的周围部分密封连接,同时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424025 A2/2页3进口角孔(12)与出口角孔(13)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隔离。

  8、角孔(11)之间具有间隙,以便冷媒可由第一换热面(21)上的进口角孔(12)进入,经过所述分流元件,最后进入第一换热面(21)上的出口角孔(13)中;其中,n1,并且n为整数。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上的点状凸起(31)的顶端部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点状凸起(31)的顶端部焊接。10.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权利要求4、5、6或7所述的板片,该多个板片排列设置,并且相邻的板片反向设置;在各个板片中,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两个隔离角孔(11)的周围的密封部件分别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的进口角孔(。

  9、12)和出口角孔(13)的周围部分密封连接,同时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进口角孔(12)与出口角孔(13)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隔离角孔(11)之间具有间隙,以便冷媒可由第一换热面(21)上的进口角孔(12)进入,经过所述分流元件,最后进入第一换热面(21)上的出口角孔(13)中;其中,n1,并且n为整数;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上的斜凸起(41)的顶端部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斜凸起(41)的顶端部交叉成X型设置,并焊接。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424025 A1/7页4板式换热器及其板片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板式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

  10、种板式换热器的板片。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包括该板片的板式换热器。背景技术0002 板式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换热器,可用于水-水热交换、水-制冷剂热交换。与功能相同的套管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相比,板式换热器具有更高的换热效率,因此换热器更加紧凑,重量也更轻,广泛应用于制冷空调、化工和水处理等多个行业。板式换热器的基本原理是在多块换热板片之间形成相互间隔的流道,两种热交换介质(通常是液体或者液气两相态)在相间的流道中通过换热板片进行热交换。换热板片通常表面设有多个凸槽形成的分流元件,换热介质通过凸槽进行流动。相邻的板片间隔很小,因此介质在板片之间流速较高,可以提供较高的换热效率。0003 具体地,请。

  11、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0004 如图1所示,该板片包括两个换热面,分别为第一换热面21和第二换热面,定义朝向外侧的一面(亦即所能看到的一面)为第一换热面21,朝向内侧的一面(亦即所不能看到的一面)为第二换热面;如图1所示,板片的四个角上依次设有四个角孔,该四个角孔中,在第一换热面上,左边两个为隔离角孔11,右边两个角孔中,一个为进口角孔12,一个为出口角孔13;该两个隔离角孔11的周围可以设有密封部件,以便该密封部件能够与相邻的板片形成密封。此外,如图1所示,在第一换热面上,还设有V型凸起形成的分流元件,显然,该V型凸起在第二换热面上形成V型槽3。0005。

  12、 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上述板片,该多个板片排列设置,并且相邻的板片反向设置,亦即使得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两个隔离角孔11的周围的密封部件分别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上的进口角孔12和出口角孔13的周围部分密封连接,同时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进口角孔12与出口角孔13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上隔离角孔11之间具有间隙,以便冷媒可由第一换热面21上的进口角孔12进入,最后进入第一换热面21上的出口角孔13中。亦即,如图1所示,冷媒由上端的进口角孔12进入,沿着板片的长度方向向下流,再由下端的出口角孔13流出。0006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板式换热器具有缺陷:0007 如图1所示,。

  13、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板式换热器的分流元件采用V凸起(在另一侧形成V型槽),该种结构设计虽然能够对换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是并不能使得换热介质进行充分混合,因而换热效率较低。发明内容0008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板片,该种板片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得换热介质进行充分混合,从而提高换热效率。此外,本发明还提供包括该板片的板式换热器。说 明 书CN 103424025 A2/7页50009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板片,该板片的四个角上依次设有四个角孔;上述四个角孔中,其中二者为隔离角孔,该两个隔离角孔的周围在板片的第一换热面上形成有与相邻板片密封的密封部件。

  14、,另外二者中一个为进口角孔,另一个出口角孔;所述第一换热面上还设有多个分流元件;0010 在所述第一换热面上所述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的点状凸起和点状凹槽,该点状凸起和点状凹槽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上形成点状凹槽和点状凸起;0011 或者,在所述第一换热面上所述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的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该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上形成块状凹槽和块状凸起。0012 优选地,所述点状凸起的外径D的取值范围为1mm15mm,在所述第一换热面和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点状凸起的高度Dp的取值范围均为0.5mm5mm;0013 其中,第一换热面上的点状凸起的高度Dp的起算基准为第一换。

  15、热面,第二换热面上的点状凸起的高度Dp的起算基准为第二换热面。0014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换热面和所述第二换热面上,点状凸起和点状凹槽一体均成矩形阵列分布,并满足以下关系式:0015 Pv=1D5D,Ph=1D5D;0016 其中,D为点状凸起的外径,Pv为矩形阵列中各列相邻的点状凸起和点状凹槽的间距,Ph为各行相邻的点状凸起和点状凹槽的间距。0017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换热面和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块状凸起均为斜凸起,所述块状凹槽均为斜凹槽。0018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换热面和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斜凸起的顶端部和所述斜凹槽的顶端部均设有便于焊接的平面部。0019 优选地,所述平面部的宽度的。

  16、取值范围为0.15mm2mm。0020 优选地,两个所述隔离角孔均位于所述板片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对应地,所述进口角孔和所述出口角孔均位于所述板片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二端;0021 所述第一换热面上还设有将其分隔为第一流通区域和第二流通区域的隔离凸起,所述进口角孔位于所述第一流通区域内,所述出口角孔位于所述第二流通区域内;所述隔离凸起由所述第二端向所述第一端延伸,并在该第一端,所述第一换热面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流通区域和所述第二流通区域的连通通道。0022 此外,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上述发明中的的板片,该多个板片排列设置,并且相邻的板片反向设置;在各个板片中,第n板。

  17、片上第一换热面的两个隔离角孔的周围的密封部件分别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上的进口角孔和出口角孔的周围部分密封连接,同时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的进口角孔与出口角孔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上隔离角孔之间具有间隙,以便冷媒可由第一换热面上的进口角孔进入,经过所述分流元件,最后进入第一换热面上的出口角孔中;其中,n1,并且n为整数。0023 优选地,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上的点状凸起的顶端部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上点状凸起的顶端部焊接。0024 再者,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上述发明中的板片,该多个板片排列设置,并且相邻的板片反向设置;在各个板片中,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的两个隔离角孔。

  18、的周说 明 书CN 103424025 A3/7页6围的密封部件分别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上的进口角孔和出口角孔的周围部分密封连接,同时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的进口角孔与出口角孔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上隔离角孔之间具有间隙,以便冷媒可由第一换热面上的进口角孔进入,经过所述分流元件,最后进入第一换热面上的出口角孔中;其中,n1,并且n为整数;0025 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上的斜凸起的顶端部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上斜凸起的顶端部交叉成X型设置,并焊接。0026 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本发明所提供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其第一换热面上所述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的点状凸起和点状凹槽,该点状凸起和。

  19、点状凹槽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上形成点状凹槽和点状凸起;或者,在其第一换热面上所述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的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该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上形成块状凹槽和块状凸起。0027 在该种结构设计中,点状凸起或点状凹槽的设置使得换热流体的流动不再只是依顺序流经各个凹槽,而是根据路径以及阻力自由分配和混合,因此每个点的换热可以更加均衡。此外,点状凸起或点状凹槽的存在加强了换热流体的扰动,在经过点状凸起或点状凹槽的时候会发生边界层的分离,以增强换热。0028 此外,点状凸起凹槽相隔,依次出现,因而冷媒流体在沿板片的平面运动的基础上,还存在上下运动,亦即是一种三维的流动。

  20、,从而能够使得换热效果更佳。0029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能够使得换热介质进行充分混合,从而提高换热效率。0030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包括该板片的板式换热器,其技术效果与上述板片的技术效果相同,因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0031 图1为现有技术中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0032 图2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0033 图3为图2中AA向的剖视图;0034 图4为图2中BB向的剖视图;0035 图5为多个图2中的板片反向叠加后组成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0036 图6为图5中AA向的剖视图;0037 图7为图6中不良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003。

  21、8 图8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0039 图9为图8中AA向的剖视图;0040 图10为多个图8中的板片反向叠加后组成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0041 图11为图10中AA向的剖视图;0042 图12为图10中不良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0043 图13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0044 图14为多个图13中的板片反向叠加后组成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0045 其中,图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0046 11隔离角孔;12进口角孔;13出口角孔;说 明 书CN 103424025 A4/7页70047 21第一换热面;0048。

  22、 3V型槽。0049 图2至图1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0050 11隔离角孔;12进口角孔;13出口角孔;0051 21第一换热面;211第一流通区域;212第二流通区域;213隔离凸起;214连通通道;22第二换热面;0052 31点状凸起;32点状凹槽;0053 41斜凸起;42斜凹槽;43平面部。具体实施方式0054 本发明的核心为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的板片,该种板片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得换热介质进行充分混合,从而提高换热效率。此外,本发明还提供包括该板片的板式换热器。0055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

  23、明。在以下说明中,长度方向的定义为:每幅图从顶部到底部或者从底部到顶部的方向为长度方向;宽度方向的定义为:每幅图从左至右或者从右至左的方向为宽度方向。在以下陈述中分流部件为中心换热区域的凸起或凹陷的部件,角孔周围的条状凸起或凹槽不属于本发明所述的分流部件。0056 请参考图2至图7,图2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向的剖视图;图4为图2中BB向的剖视图;图5为多个图2中的板片反向叠加后组成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AA向的剖视图;图7为图6中不良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0057 在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例中,该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如图2所示,其四个角上。

  24、依次设有四个角孔;上述四个角孔中,其中二者为隔离角孔11,该两个隔离角孔11的周围在板片的第一换热面21上形成有与相邻板片密封的密封部件,另外二者中一个为进口角孔12,另一个出口角孔13;第一换热面21上还设有多个分流元件。0058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一换热面21上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的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该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22上形成点状凹槽32和点状凸起31。0059 在该种结构设计中,点状凸起31或点状凹槽32的设置使得换热流体的流动不再只是依顺序流经各个凹槽,而是根据路径以及阻力自由分配和混合,因此每个点的换热可以更加均。

  25、衡。此外,点状凸起31或点状凹槽32的存在加强了换热流体的扰动,在经过点状凸起31或点状凹槽32的时候会发生边界层的分离,以增强换热。0060 此外,点状凸起31凹槽相隔,依次出现,因而冷媒流体在沿板片的平面运动的基础上,还存在上下运动,亦即是一种三维的流动,从而能够使得换热效果更佳。综上,本发明所提供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片能够使得换热介质进行充分混合,从而提高换热效率。0061 点状凸起31或点状凹槽32的压制形状的映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大体是三角形、梯形、椭圆形等形状。为使冷却板的流动更加均匀,如图3所示,点状凸起31的外径D需在1mm15mm,而且各行(或者列)的直径也可以不同。0062。

  26、 点状凸起31或点状凹槽32的压制形状的映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大体是说 明 书CN 103424025 A5/7页8三角形、梯形、椭圆形等形状。为使冷却板的流动更加均匀,点状凸起31的外径D需在1mm15mm,而且各行(或者列)的外径也可以不同。此外,点状凸起31的高度越高,则两块板片之间的间距增大,换热流体的流速降低,换热能力降低;而板片的间距减小,则换热流体的流速增大,流体流动阻力增加。因此同样存在一个优选的设计,使板片的流动阻力在合理范围,点状凸起31的高度Dp在0.5mm5mm,并且如图3所示,并点状凸起31的高度Dp的起算基准为第一换热面21。0063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

  27、和图4所示,第一换热面21上的点状凸起31的高度Dp的起算基准为第一换热面21,第二换热面22上的点状凸起31的高度Dp的起算基准为第二换热面22。0064 此外,如图2所示,在第一换热面21和第二换热面22上,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一体均成矩形阵列分布,并满足以下关系式:0065 Pv=1D5D,Ph=1D5D;0066 其中,D为点状凸起31的外径,Pv为矩形阵列中各列相邻的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的间距,Ph为各行相邻的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的间距。0067 在本发明中,当点状凸起31或点状凹槽32的间距减小,则流动阻力会增大,换热效率提高,但是间距减小到一定程度,流动阻力剧烈。

  28、增加,换热效率提高不再明显,因此存在一个换热与阻力平衡的最佳设计点,具体地,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以获得最佳的分配混合效果。0068 在该种实施例中,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包括上述多个板片,并该多个板片排列设置,并且相邻的板片反向设置;在该板式换热器中,相邻的板片反向设置的含义为:亦即在相邻的板片反向叠加在一起;比如,找两个以同样位置放置的图2中的板片,然后在将其中的一块板片沿着顺时针转动180度,再将该转动后的板片叠加于另一个板片之上,便得到了图5中的板式换热器,从而实现下述技术目的: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两个隔离角孔11的周围的密封部件分别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的进口角孔1。

  29、2和出口角孔13的周围部分密封连接,同时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进口角孔12与出口角孔13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隔离角孔11之间具有间隙,以便冷媒可由第一换热面21上的进口角孔12进入,经过分流元件,最后进入第一换热面21上的出口角孔13中;其中,n1,并且n为整数。0069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上的点状凸起31的顶端部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点状凸起31的顶端部焊接。该种焊接方式能够保证焊接质量,避免了焊接不良。0070 在本发明中,还存在第二种实施例,具体地,请参考图8至图12,图8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

  30、8中AA向的剖视图;图10为多个图8中的板片反向叠加后组成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AA向的剖视图;图12为图10中不良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0071 如图8所示,在第一换热面21上分流元件为间隔排列的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该块状凸起和块状凹槽同时在板片另一侧的第二换热面22上形成块状凹槽和块状凸起。显然,该种结构设计的技术效果与上述点状凸起31和点状凹槽32的技术效果相同,因而在此不再赘述。说 明 书CN 103424025 A6/7页90072 具体地,如图8所示,在第一换热面21和第二换热面22上,块状凸起均为斜凸起41,块状凹槽均为斜凹槽42。0073 在该种结构中,如图9。

  31、和图11所示,该间隔排列的斜凸起41和斜槽的结构设计也能实现流体的三维流动,因而换热效果也更佳;并且,在此基础上,由于凸起和凹槽是倾斜设置,因而流动方向上,流体的流动方向可以根据斜槽和斜凸起41的倾斜角度而变化,从而能够进一步使得流体充分混合,提高换热效果。0074 此外,如图6所示,在第一种实施例中,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上的点状凸起31的顶端部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点状凸起31的顶端部焊接;该种接触基本上是一种点接触,在装配合理时,焊接质量较高;但是当装配不良时,如图7所示,两个顶端部之间存在有较大的间隙,因而会导致焊接不良,产生虚焊。0075 有鉴于此,如图9所示,在第一换。

  32、热面21和第二换热面22上,斜凸起41的顶端部和斜凹槽42的顶端部均设有便于焊接的平面部;在该种结构设计中,由于是面与面接触,因而如图11所示,当装配合理时,具有最大的焊接面积;当装配不良时,如图12所示,仍然能够保证部分平面接触,保证焊接质量。具体地,如图9所示,该平面部的宽度的取值范围为0.15mm2mm。0076 在该种实施例中,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包括上述多个板片,并该多个板片排列设置,并且相邻的板片反向设置;在该板式换热器中,相邻的板片反向设置的含义为:亦即在相邻的板片反向叠加在一起;比如,找两个以同样位置放置的图8中的板片,然后在将其中的一块板片沿着顺时针转动180度,再将该转。

  33、动后的板片叠加于另一个板片之上,便得到了图10中的板式换热器,以此来实现下述技术目的:0077 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两个隔离角孔11的周围的密封部件分别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的进口角孔12和出口角孔13的周围部分密封连接,同时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的进口角孔12与出口角孔13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隔离角孔11之间具有间隙,以便冷媒可由第一换热面21上的进口角孔12进入,经过分流元件,最后进入第一换热面21上的出口角孔13中;其中,n1,并且n为整数。0078 并且,如图10所示,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上的斜凸起41的顶端部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斜凸起。

  34、41的顶端部交叉成X型设置,并焊接。在该种结构中,两个斜凸起41的顶端部交叉成X型设置,如上文,当公差及装配合理时,该种结构设计具有最大的焊接面积;并且,当公差及装配不合理时,该种结构设计仍能确保部分平面接触,来保证了焊接质量。此外,由于两个斜凸起41或斜槽成X型设置,因而流体在该部分形成叉流,从而使得流体能更混合,提高换热效率。0079 此外,本发明还存在第三种实施例,具体地,请参考图13和图14,图13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多个图13中的板片反向叠加后组成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0080 在该第三种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两个隔离角孔。

  35、11均位于板片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对应地,进口角孔12和出口角孔13均位于板片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二端;第一换热面21上还设有将其分隔为第一流通区域211和第二流通区域212的隔离凸起213,进口角孔12位于第一流通区域211内,出口角孔13位于第二流通区域212内;隔离凸起213由第二端向第一端延伸,并在该第一端,第一换热面21上设有连通第一流通区域211说 明 书CN 103424025 A7/7页10和第二流通区域212的连通通道214。0081 工作时,冷媒流体由进口角孔12进入,冷媒先是在第一流通区域211沿着板片的长度方向流动,直至板片的第二端,经过流通通道214进入第二流通区域21。

  36、2,然后再沿着板片长度方向向第一端流动,最终进入出口角孔13中。由此可知,冷媒的流道大体成U型,相对现有技术,流路长度大约增加了一倍,并且流路宽度减少了一半,因而该板片的结构设计能够在板片整体尺寸不变的前提下延长了冷媒的流路长度,并缩短了冷媒的流路宽度,从而可提升冷媒的流速,进而提高换热效率。0082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板式换热器及其板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来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说 明 书CN 103424025 A10。